國民對景氣樂觀程度 創新低
◆工商時報:3前提兩岸簽和平協議
◆經濟日報:馬總統:擴大開放陸資來台
美股盤後─德國澆熄歐債希望 道瓊重挫247點
[ 美股持續大漲後,昨天出現長黑的走勢,表示短線的多方力道受到阻礙,短期指數上漲機會大幅降低,不過在長黑之後要再看到持續下跌的走勢,才能認定美股是要回檔了. ]
美國股市繼上周亮麗漲勢後,周一 (17 日) 面臨沉重賣壓,大盤跌幅一路下沉,道瓊指數收盤重挫 247 點,S&P 500 指數更逼近跌落 1200 點大關。因歐債危機憂慮濃重,加上銀行業財報憂喜參半,地區製造業數據令人失望,皆打擊投資人信心。
道瓊工業平均指數重挫 247.49 點或 2.13%,收 11397.00 點。
Nasdaq 指數重挫 52.93 點或 1.98%,收 2614.92 點。
S&P 500 指數重挫 23.72 點或 1.94%,收 1200.86 點。
費城半導體指數重挫 10.55 點或 2.77%,收 370.31 點。
儘管過去這個周末,20 國集團 (G20) 財長會議中,各國代表誓言採取「任何必要行動」,來穩定全球金融市場,並確保銀行業擁有充足資金。官員承諾將在下周日 (23 日) 歐洲高峰會議上,提出全面性計畫來穩住金融體系,並解決歐債問題。
不過到了周一,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的財長 Wolfgang Schaeuble,卻發言澆弱市場期待。他表示,下周日的高峰會上,應該還見不到歐洲主權債信危機的最終解決方法。
周一美股「恐慌指數」VIX 指數 (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) 也反映出投資人對於經濟前景的不安,指數勁揚 16% 至 32.89 點,高於 30 點意味市場焦慮。
貝萊德 (BlackRock) 首席股票策略師 Bob Doll 在客戶報告中指出,金融市場的走向,依舊高度仰賴政府官員能否創造歐債危機解決方法。而他認為,現在還無法準確判定,危機最壞情況是否已結束。
不過,貝爾投資顧問 (Bell Investment Advisors) 投資長 Matt King 表示,儘管歐債問題再度困擾投資人,但財報季陸續出爐的結果,將可提供市場其他觀察焦點。企業的正面財報或財測,將有助股指突破近期交易區間。
花旗 (Citigroup)(C-US) 今日公布,獲利及營收皆憂於分析師預期。富國銀 (Wells Fargo)(WFC-US) 財報則遜於預估。
經濟數據:紐約聯準會 (New York Fed) 周一公布,10 月紐約州製造業指數由前月的 –8.8 改善至 –8.5,為連續第 5 個月負值,並遜於經濟學家預期的改善至 –4。
美國聯準會 (Fed) 今日公布,9 月美國工業生產成長 0.2%,優於前月的幾近持平,因汽車及電腦產品需求上升。顯示美國製造業正拉抬經濟成長。
企業消息:美國能源管線營運商 Kinder Morgan (KMI-US) 周日 (16 日) 宣布,以 380 億美元價格併購對手 El Paso (EPB-US),創今年以來美國規模第 2 大企業併購案,僅次於電訊商 AT&T (T-US) 以 390 億美元併購同業 T-Mobile。
其他市場:今日亞洲股市收高,其中上證綜指上漲 0.4%,港股恆生指數勁揚 2%,日經 225 指數上揚 1.5%。歐洲股市則收低,其中英國富時 100 指數下跌 0.7%,德國 DAX 指數重挫 1.8%,法國CAC 40 指數亦挫 1.6%。
今日美元兌歐元及英鎊升值,兌日元小跌。美國基準 10 年期公債價格上漲,殖利率由 2.23% 跌至 2.16%。美國 11 月交貨原油價格下跌 42 美分,收每桶 86.38 美元。12 月交貨黃金價格下跌 6.40 美元,收每盎司 1676.60 美元。
國民對景氣樂觀程度 創新低
[ 當股市在低檔的時候,市場信心一定會越來越低,長期投資的人可以慢慢進場,中期投資的人則要等待月線突破季線才能進場,週期不同進場訊號就會不同的. ]
根據國泰金控進行的「國民經濟信心」調查指出,受訪民眾對未來景氣的樂觀程度創下2010年3月開始調查以來的新低,不過有3成民眾認為台股將在第4季落底。
根據調查,在歐債危機延燒實體經濟,中央銀行暫緩升息,加深民眾對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,導致持有風險性資產意願低落,資金轉向影響近期新興市場股匯市皆持續下探低點,台股近期的波動加大,近期外資也呈現較大幅的賣超,造成民眾對台股後市的悲觀預期。
不過,有31%的民眾認為,台股指數將於第4季落底,對於選前台股指數低點預估,有39%的民眾認為台股底部介於7000點至6500點之間。
此外,民眾對於包括就業市場、薪資、消費的樂觀程度,全面創下調查以來新低,買房意願持續低落。
國泰金國民經濟信心調查自10月1日至7日進行,針對國泰人壽官方網站會員及國泰世華銀行客戶發出電子郵件問卷,並成功回收共1萬7963份有效填答問卷。
◆工商時報:3前提兩岸簽和平協議
[ 總統公布未來利多藍圖,不過由於市場信心不足,因此太遙遠的利多往往都會失效,反而短期的歐債陰影才是大家害怕的事情. ]
總統馬英九昨天主持「黃金十年,國家願景」最後一場記者會,宣示將在民意有共識等三大前提下,將推動兩岸洽簽「和平協議」,並將繼續兩岸經貿制度化的交流協商,過去對陸資開放幅度不大,未來會以較大幅度開放陸資來台投資,以創造工作機會。
馬英九昨發表黃金十年系列,提出和平兩岸及友善國際兩大願景。在和平兩岸方面,總統宣示,未來仍將以「九二共識、一中各表」為基礎,建構兩岸良性互動模式的制度化協商,循序互設辦事機構,使雙方處理兩岸事務更得心應手。
他說,兩岸政策採循序漸進原則,「先急後緩、先易後難、先經後政」,目前正思考審慎斟酌推動兩岸商簽和平協議,但前提是:一、國內有高度民意支持;二、國家確有需要;三、必須在國會監督下。符合三前提才會踏出這一步。
馬英九強調,先經後政沒排除未來與大陸做政治對話,和平協議當然是其中之一,但和平協議並非目前最優先項目。
他指出,兩岸間要不要簽和平協議,是可以討論的公共政策,有人認為情況很好,不用簽,也是一種看法,「不會為了簽而簽」。至於是否會在第二任任期內簽署?馬英九說,主要看條件成熟與否,並沒有時間表。
在開放陸資方面,馬英九說,陸資已開放2年,但幅度並不很大,未來會循序增加項目,是否變成「負面表列」管理,可斟酌,會請經濟部評估進一步研究。
馬英九也強調,陸資開放幅度未來希望比現在大一點,才能發揮真正的效果,否則的話有人會說,「目前台資企業赴大陸投資很多,但開放陸企來台非常少」,在爭取外商來台投資之際,「單獨排斥陸資也沒有道理」。
他說,陸資開放以來,有80位幹部進入台灣工作,創造我3千多人就業,顯示開放陸資對台灣有利。未來會秉持優勢互補原則,協助國內產業發展及促進就業,進一步開放陸資來台投資。
馬英九表示,兩岸經貿確能互補,我國必須有一套布局全球經貿策略,把大陸納進來,積極創造兩岸製造與服務產業合作機會,ECFA洽簽能使台灣成為跨國企業進軍大陸市場門戶,也能成為兩岸企業合作進軍國際市場的門戶。
◆經濟日報:馬總統:擴大開放陸資來台
[ 開放陸資對於台股有正面的幫助,不過在沒有確認實施之前,對於股市的影響就不會太高了. ]
馬英九總統昨(17)日宣示,在兩岸經貿互補原則下,將進一步開放陸資來台投資,會循序增加開放項目,幅度比「現在大一點」,並適時放寬兩岸金融業務往來,讓金融業更具競爭力。
馬總統昨天率副總統蕭萬長、行政院長吳敦義及相關部會首長舉行「黃金十年,國家願景」最後一場記者會,宣布「和平兩岸」、「友善國際」願景。他提及,開放陸資來台二年,開放幅度不是很大,未來門要開得大一點,項目增加,才能夠發揮真正效果。
今年3月行政院公布第二波陸資來台清單,開放友達等面板業者登陸參股等重大政策,經濟部目前已啟動檢討第三波陸資來台政策。據瞭解,陸資希望可參與我公共工程、建築業,以及提高投資我面板、封測、半導體等股權投資。
馬總統表示,陸資來台開放二年,幅度不是很大,會循序增加開放項目,未來開放幅度希望比「現在大一點」,才能有效果,否則有人會說台資前往中國大陸投資很多,但開放陸資來台非常少。當爭取外資來台時,單獨排斥陸資,似乎也沒有道理。
對於開放陸資來台是否改採「負面表列」,馬總統說,是否一下子變成「負面表列」可以斟酌,由經濟部繼續評估,原則是把可以開放的項目增加。
馬總統指出,開放陸資來台以來,有80餘位大陸幹部來台,卻創造超過3,000個工作機會,相對對台灣有利,未來兩岸產業加強合作,世界各國可以將台灣當作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門戶,台灣也可在國際經濟有立足空間。
馬總統還說,兩岸經濟協議(ECFA)早收清單以外項目還有好幾千項,將透過後續貨品、貿易服務協商,逐步減免關稅,或排除關稅障礙。
兩岸恢復制度性協商後,馬總統表示,雙方協商頻率與深度都大幅增加,業務也急速增加,因此,雙方有互設機構的需求,未來將朝兩岸互設辦事機構規劃。